2025/02/10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长长的龙艺 满满的回忆

▱石庄甜

我记忆里家乡的元宵是绝对不辜负这个“宵”字的,因为在这一天的夜晚会上演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龙艺游行。它承载着我童年春节里的快乐回忆,也是元宵节里全镇人民期待的一场民俗文化盛筵。它是如此隆重、如此精彩,以至于幼年的我对元宵的记忆、对于民俗的理解全都浓缩在那花灯与月光相辉映、那锣鼓声与鞭炮声相交错的那一场龙艺里了。

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月初上柳梢头,当远远的第一声鞭炮传来的时候,我就会在客厅里默默地计算龙艺队伍行进到了哪里。等到喧闹的人声和锣鼓声不断地向我们袭来的时候,爸爸就会开始在客厅里不断地踱步打转。直到那队伍已到了街口,声浪一阵高过一阵的时候,我们就好像突然被一起触发了机关,心照不宣地看看对方——“走,看龙艺去!”,然后就“噔噔噔”地下楼去寻那队伍的排头到了哪里。

看龙艺的人总是很多的,一来大家都想在春节接近尾声的时候再热闹热闹,二来看看龙艺也可以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好彩头。在人头攒动的街头,年幼的我自然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给挡住了。爸爸就四下里看看,找到一个石墩让我站上去,再弯腰背起我,我才能成功越过重重的人头,看到从远处向我们走来的浩浩荡荡、热热闹闹的龙艺队伍。

龙艺的队伍总是有固定的行进路线,也有固定的表演方阵,除了一些新增的花样,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改动。但是年幼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天生对热闹场面的向往,总是年复一年热衷于参加这个盛会。

龙艺的队伍打头的永远是几个舞龙的小伙子,他们举着绢布做成的龙,随着打头举龙珠者的脚步移动,在其身后灵活地变换队伍,以模拟出龙神气活现的样子。这也是沿街商户们最喜爱的环节,他们会热情地把举龙珠的小伙子请进店铺里,让整条龙都钻进去“游”一圈,以求来年如龙似虎、生意红红火火。接着便是抬着神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过来了,各家土地庙里的神明难得一年有上街的机会,也都被打扮得风风光光,格外惹眼。这支队伍一过,就到了我最爱的重头戏——龙艺。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传统“舞龙”。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叫做“扛艺”。艺板上用木头和纸绢扎成楼、阁、舟、车等等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每块艺板上都站着一位打扮成戏曲人物的儿童。这些龙艺的小演员是从各村挑选出来的,龙艺游行的过程中,整整四五个小时,不能上厕所,不能喝水,还要有家长在边上全程陪护。虽说辛苦,但能过把当小演员的瘾,却是多少孩童梦寐以求的。

长达十几节的龙艺队伍从街口走过,接下来便是彩车队伍。这也是整个表演中最有创新精神的一环。除了打头几辆传统的彩车,其后的彩车有本地商户宣传自家商店的,也有政府公安宣传新年新规的,还有当地社团来炫技的,几乎每年都不一样。彩车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过了,大家再把鞭炮放一阵,就散了。

我趴在爸爸的后背上看完了整场表演,也不曾注意他已是腰酸背痛,浑身冒汗,还常常让他带着我追着队伍到下一个路口再看一遍。直到看够了,才恋恋不舍地牵着爸爸厚实的大手,披着明亮的月光回家去了。

如今的我已经离开家到外地去读大学。在这新春时节,突然又想起了这龙艺表演,想起那月光的明亮、那后背的温暖、那关于等待龙艺的激动又热烈的心情。那是我童年里对于年最深刻的认识,关于幸福最具体的体验。我相信,那也是在这流转的时光里,许多平和人共同记忆里关于年抹不掉的浓烈色彩。

时间是一条长龙,在这个小镇昼夜不断地舞动。无论季节如何轮换,人群如何移居,那正月十五的龙艺依旧,游子就永远记得那喧闹的人群,满街的炮声和一条绚丽壮观的长龙。那长龙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千山万水,一直到达每个平和人的乡梦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