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谚语里的小满

☉马天逸

小满,这个镌刻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名字,承载着农耕文明最深邃的智慧密码。那些历经千年淬炼的谚语,如同散落民间的珍珠,在方言的浸润与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璀璨。它们是农事的指南,亦蕴含着先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生活哲思的凝练。

在农事的画卷中,小满是最为浓墨重彩的繁忙篇章。“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说明此时节到了收蒜的黄金期;“小满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普天下”描绘了南北栽秧的时令差异;“小满见三新”记录了樱桃、蒜薹、黄瓜等时令作物的成熟。这些谚语中,“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最是振聋发聩,道出了这个时节特有的紧迫节奏。金黄的油菜等待收割,绿色麦田需要除草防虫,沉睡的水田亟待翻耕,每一项农事都在与时间赛跑。而“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将江南水乡的农事图景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水车转动,引水灌溉农田;油车榨油,金黄的菜籽油香气四溢;丝车飞转,蚕茧化为柔软的丝线。三车齐鸣,奏响了劳动的交响曲,也诠释了“人勤地不懒”和“人勤地生金”的永恒真理。

饮食文化在小满时节同样别具韵味。谚语“小满苦菜秀,家家户户采食忙”,描写了在青黄不接的时节,漫山遍野的苦菜成为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苦菜微苦回甘,不仅能充饥果腹,还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小满食苦菜,胜过吃鱼肉”就说明了苦菜的养生价值。其实,品尝苦菜,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暗含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哲理。而“小满食三鲜,一年保平安”,则体现了应季而食的理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三鲜”虽有所差异,或为鲜嫩时蔬,或为肥美河鲜,但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让人们在享受味蕾欢愉的同时,实现与季节的和谐共鸣。

除了饮食与劳作,古人还通过谚语精准把握小满时节的气象变化,为农耕生产保驾护航。“小满大满江河满”,形象地预示着此时降水增多,江河水位逐渐上涨,提醒人们做好防洪防涝的准备。“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是根据气温变化,指导人们及时调整农事活动,在温暖的天气里进行锄麦和播种杂粮。“小满南风送,旱断青苗根”,更是将风向与旱情微妙关联起来。这些谚语在没有现代气象预报的古代,为农事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堪称古人的“天气预报”。即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谚语对农业生产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满的谚语中,还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闪烁着哲学的耀眼光芒。“小满不满,干断田坎”,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雨水对农田的重要性,又暗喻为人处事应留有余地。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生亦是如此,太过满盈往往会带来危机,保持适度的“未满”,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满招损,谦受益,小满时节最相宜”,直接点明了“未满”的哲学。小满时节,万物“小得盈满”,却未达极致,这种状态恰如做人的道理:不过分追求极致,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行稳致远。

小满时节,重温这些妙趣横生的谚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智慧与宁静。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