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投保的兴起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了不少便利,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与风险。有关部门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需提高警惕,记住电子投保“五步走”,谨防风险更安心。
第一步,辨别资质验真假,选择正规平台。在投保前,金融消费者一定要看清保险机构的资质是否正规,可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查看各个互联网平台的报备情况。只要有备案,就是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审核,受到银保监会监管的正规平台。
第二步,合理评估自身需求,理性选择保险产品。高收益即代表高风险,因此提醒金融消费者切勿轻信高收益、高回报等产品宣传,此类产品极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风险。金融消费者应尽量选择符合自身实际保障需要的保险产品,同时提高警惕,自觉抵制诱惑,谨防上当受骗。
第三步,保险条款要读透,“一点了之”使不得。由于电子投保的自助性,需要金融消费者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了解保险条款,因此消费者应注意查阅产品介绍、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尤其是作出特别提示的免责事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义务、退保损失等重要事项。如果对内容不了解,可以联系官方客服详细询问清楚。一般网站的保险产品条款及相应免责部分会有特别标识,并附链接。此外,当保险公司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有关情况进行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避免因未告知或告知不准确而影响保险合同效力。
第四步:谨慎签字,保护隐私。电子签名或反馈的验证码具有确认投保意愿的法律意义,消费者一定要在确认保险产品符合自身需求、确需购买后再履行电子投保程序,避免盲目投保。此外,还需记住不随意向可疑网站提供个人签名或验证码,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第五步:反复确认,双重保障。在电子投保成功后,金融消费者将收到电子保单或纸质保单,此时应立即通过保险机构公告的服务电话和门户网站,查询保单是否真实有效。查看是否有保单号、险种名称、保险期限、保险金额、保费金额、被保险人姓名及身份证号等关键内容,看清楚保险机构名称,查看保单印章是否清晰,是否印有该机构的客服电话和保单查询方式。此外,保险期间为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设有犹豫期,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犹豫期内投保人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
■本报记者 闫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