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跃兴
202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文化新闻,自1953年出版以来,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已走过70年。
《新华字典》在它启动编纂后的70年中,先后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多次修订,到目前印行已超过6亿册,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创造了人类图书出版史上的奇迹。《新华字典》先后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三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等。
《新华字典》初版收字6800多个,而最新版收字约1.3万个,以字统词,《新华字典》收录的很多词语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国家的文明进步。如2004年第10版收录了光纤、基因、克隆等,2011年第11版收录了福祉、愿景、民生等,2020年第12版收录了打卡、点赞、二维码等,以语词记录着共和国的发展变迁。第12版增补新词新例100多个,如“初”下新增“初心”,“粉”下新增“粉丝”,“截”下新增“截屏”,此外像“点赞”“二维码”“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付”“网购”等与当前生活密不可分的词语也有收录。数字时代,为了方便读者,新版《新华字典》首次同步推出纸质版和应用程序(APP)。时光流逝中,这部字典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时代变迁。
我们知道,《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白话释义、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新华字典》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同步,从一开始,它便担负着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教育普及、文字普及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几代中国人大都是通过它接受启蒙文化教育……就是它们本身的编撰过程、诞生过程,也是充满着让人着迷的记忆和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的。《新华字典》的编纂,凝聚了编纂者的智慧和心血……而这一切,都已成为《新华字典》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新华字典》承载着爱国之心、忧患意识和文化担当,被很多人称为“新华精神”。这是《新华字典》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
《新华字典》的权威性来自编纂者的深厚学养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时为了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释义,专家们会反复讨论,去实地调研。编字典的辛劳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新华字典》有一个“大学者编小字典”的优秀传统。70年来,一批又一批新中国文化建设者们以崇高的精神品格编纂、修订和出版《新华字典》,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丁声树、陈原、王力、吕叔湘、周祖谟、曹先擢等,都先后参与过这本小字典的编纂修订……
编纂者们俯首躬行,默默奉献;潜心钻研,字斟句酌;鼎新革故,持续创新;勇于担当,胸怀家国。正是这些品质铸就了《新华字典》的文化气质,并最终化为薪火相传的精神——甘守寂寞、耕耘不辍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时俱进、守正开拓的创新意识,心怀家国、使命担当的文化责任。这是“新华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和践行。
我们知道,大凡文化人、读书人,都应该有几本工具书,譬如《新华字典》等之类的工具书,它们不仅是我们识字启蒙的途径,获取文化知识的来源,更是我们了解历史、留驻文化记忆、洞知天下宇宙的一个窗口!
字典、辞书之类的书,其实,是人类为了避免人类历史连续性的断裂,审慎把握记忆而发明的一种文化记忆工具,而且是一种既丰富又易于记忆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体现人类纯粹知识和理解力的文化的书籍,它蕴涵着人类的智慧、思想和精神,它通过纯粹的知识和文化记录,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我们的自身的起源……
所以,当我们抚摩或者翻阅一部厚重、深邃和博大的字典或辞海那一张张书页时,人类的历史、智慧和财富,握于我们的手端,通过它们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怎不让我们无限感慨油然而生……
如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流行,有人说,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的字典编纂者那样费力地编写字典,更不必再翻查字典了,甚至,纸质书籍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真有那么悲观吗?技术的力量果真有如此强大吗?但最终无论怎样,以《新华字典》象征的文化和精神,都会薪火相传,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永远地守候着,而永远书写着文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