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文化走廊

中秋话“月饼”

⊙汪 志

农历八月十五,三秋恰半,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又到了。现如今过中秋的美食越来越多,但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古往今来,中秋吃月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千年传承,更代表着一缕家国情怀。制作、品尝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团圆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那么月饼这种传统美食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呢?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八月节等,古时说一年之中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之际,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初唐时,秋日祭月成了固定的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民间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在一起欢度中秋并赏月,恰巧由经丝绸之路来大唐经商的西域商人献上一种好吃的圆饼,唐皇看着这漂亮的圆饼,再举目一看,觉得跟空中正冉冉升起的十五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古代“蟾蜍”指的是明月),并现场把圆饼赏赐群臣一起吃,大家都说这圆饼非常好吃。从那以后,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对饮赏月,唐玄宗嫌“胡饼”这个名字不雅致,便问杨贵妃可否另取一个名字?此时,月光洒在楼阁亭台上,也落在美人的掌心,杨贵妃随即说,不如叫“月饼”吧。就这样,“月饼”的叫法开始从宫廷内流出,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到民间。其实,“月饼”名称真正的首次记载是在宋代,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但月饼直到明代之前尚未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直到明清时,从北方到南方,从宫廷到民间,才有了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中秋吃月饼才更加普及大众化。

明朝天启年间大太监刘若愚曾写过一本《酌中志》,其中就提到“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明代田汝成也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可见到明代时,月饼已经是中秋节的标志食物了,而且只在中秋节才能吃到,其样式也有了变化,心灵手巧的饼师会在饼上制作一些图案或文字烘托吉祥的祈愿。清代同样也有关于月饼的记载:“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十日、八月十三日两天,令妃、愉妃就用去‘八百个’月饼!”而《燕京岁时记》更是断言,“月饼到处皆有,唯独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也详细介绍,江南杭州一带有习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遵循传统,在八月十五欢度中秋,祭月、赏月、祀土地、吃月饼、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尽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中秋时节的满月比喻人间的温情与团圆。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晚清时期曾任江南县令的沈兆褆用一句诗道出了中秋节一家人相聚共餐时的情景:有新鲜的瓜果,有如月的香甜月饼,还有月亮中的桂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清末时期的月饼,所用馅料也有了很大变化,清末学官杨光辅在《淞南采府》里说:“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那时候的月饼和今天的我们吃到的月饼已相差无二了。

“月饼圆,人团圆”。中秋月饼尤其如此。圆满团圆的寓意在古老的民族心中融入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月满之圆思乡愁在古时便是游子离人内心深处永恒的怅惘……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